王洪斌
管理员 2021年09月17日 09:16 浏览次数:

在东农校园流传着这样一段佳话:30多年前,一位胸怀大志、成绩优异的研究生小伙子在毕业之际,不忍心让年迈的恩师失望,毅然放弃了向往已久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国家级科研单位,留校做了一名教师,为了恩师的梦想,他扛起东农兽医学科的大旗,率领团队坚持奋战,终于让这一学科跻身全国领先行列,完成了恩师遗志。当年那位心怀感恩、信守承诺的学生,现如今是国家“万人计划”首批入选者、国家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团队—兽医临床教学团队带头人,我校动物医学学院王洪斌教授。

恩师教诲,让他走上讲台说起留校经过,王洪斌至今记忆犹新。

1986年,即将硕士毕业的王洪斌憧憬着到首都北京去一展拳脚。在当时,硕士学位研究生可谓凤毛麟角,各大单位都抢着引进。再加上王洪斌科研能力出色且踏实肯干,农业部兽药监察所、中国农科院情报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等国内顶级兽医学研究单位都向他伸出橄榄枝。他兴高采烈地拿着接收函希望寻求导师意见时,导师却抛给他另一个选择———留校任教。王洪斌的导师是中国兽医外科奠基人汪世昌教授,这位建国前夕奔赴解放区执教的老先生将毕生心血和感情都倾注于兽医学事业。而文革后学校在马家花园重建,使得东农的兽医学科人才青黄不接,经过自己多年悉心培养且成果倍出的王洪斌早就被他当作接班人。面对王洪斌要到科研单位成就事业的说词,汪世昌一改往日慈祥,严肃地说:“洪斌,学校需要你,咱们学科需要你,我们很早就商量把你留下,希望你再考虑。”导师一番话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让王洪斌瞬间无言,一面是梦寐以求的工作,一面是恩师和学科的需要。他几夜难眠,最终还是放弃了心仪的单位选择留校。说服自己的理由是,做人要知恩图报。

就这样,王洪斌在学校一干就是30多年,这些年,他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地带领学科团队和学生们奋斗着、拼搏着。随着学科元老们的退休,学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师资断层,人员锐减,新留校教师难担重任。他都咬紧牙关,默默用自己的肩膀抗起了学科建设的重任。

在他不懈的努力下,教学和科研成果突出,连续被破格评为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正当他决心在学术上迈向一个新的台阶时,1998年学校做出了意想不到的决定,动员连教研室主任都没担任过,一心钻研学术的他出任学院院长。尽管他感到压力很大,甚至一度拒绝,最终一名党员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又一次服从了组织的安排。

也正是在这个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本科生扩招、研究生扩招、重点学科评估、博士点评估、一级学科申报、博士后流动站申报、专业学位博士点申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很多预想不到的任务铺天盖地压过来,工作量数十倍增长,让这个刚刚当上院长的年轻后生有点应接不暇。然而他没有丝毫退却,而是知难而上,白天他忙着教学科研,晚上又要处理文件撰写各种申报书和评估材料,工作到后半夜1-2点成为他的习惯。在院长的岗位他一干就是7年,经过艰苦的努力,带领着兽医学科摆脱了青黄不接、人才断层,完成了新老交替,使动物医学学科爬出了低谷,在2004年教育部首次对全国80个一级学科评估中,东北农业大学兽医学科紧随中国农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之后,位列三甲,这一名次不仅是东北农业大学的第一名次,也列当时黑龙江省省属高校学科排名最前。在2005年黑龙江省重点学科评审中,兽医外科学科获得前所未有的高分,在全省农林医组排名第五,是我校当时分数最高的学科,并被评为优秀省重点学科。这是兽医学科首次被评为省优秀重点学科,而且毫无争议地成了十一五的重点建设学科。

遗憾的是,恩师汪世昌未能见到这次辉煌,2003年,汪世昌教授病重住院,但在其弥留之际,仍惦记着兽医学科,惦记着王洪斌。病床前,他紧紧地握着王洪斌的手说:洪斌,当时是我硬把你留在了黑龙江,但是你千万不要后悔,因为你干得很不错,不但学科建设的很好,学院院长的工作也很出色,这我就放心了”。本是安慰王洪斌的话语,更让他有了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05年,为了全身心投入学科建设,王洪斌激流勇退,辞去院长职务,申报了黑龙江省“龙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回到教学科研一线岗位。有人这样评价:“因为责任,他在学科青黄不接时勇敢扛起学科建设的重担;因为梦想,他又在辉煌的时候选择离开”。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王洪斌的带领下,兽医临床学科经过努力奋斗,于2007年在全国诸强的激烈竞争中,东农临床兽医学学科突破重围,首次进入“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的行列。

如今,兽医学科其他老先生们看到学科的发展感到非常欣慰,从最初嘱咐如何发展学科,到每次有好成绩就打电话表示祝贺,再到多次叮嘱他要注意身体。王洪斌用行动向先生们递交了一份优秀的答卷。潜心育人,传承学科精神一支队伍挺起一个学科,一个学科造就一批人才。王洪斌深知自己既是一名科研人员,更是一名人民教师。面对自己培养的学生,他经常和他们谈理想、谈人生,使学生们养成勤勉、敬业、自立、自信、自强的品格。面对团队里的年轻人,他则似一部行走的行业宝典,小到原理基础,大到科研方向,毫无保留的指点着他们。“每个人来到世上,起点和终点都是一样的。无论你将从事什么职业,首要地是成为对自己人生价值有期望和有追求的人。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人生的亮点沉淀和积累多了,你就是一个成功者!”这是王洪斌经常鼓励大家的话。

他认为作为导师重要的并不是向学生灌输多少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怎样思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求知主动性。为了能让弟子们大开眼界,尽览学术领域的前沿成果,王洪斌凭借学科声望和影响,经常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来校学术交流。他从无门户之见,对其他院校送来培养学习的学生也都无私接纳,悉心教导。无论是哪个导师的学生,他都一视同仁。对即将毕业的学生,他主动帮助联系相关工作单位,诚恳推荐,全力帮助这些毕业生走向社会,走向全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扩大了学校兽医学科的对外影响力。

在王洪斌眼里,团队队员更是学科的明天,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掉队。这也正是汪世昌先生在他身上留下的影子。在他的带动下,东农兽医外科就是一个切实存在且无法割舍的大家庭,他们不分你我,相互支持,在各自领域发展壮大,又都反哺学科建设,齐心协力筑起了东农兽医学科国内一流的地位。

这样的队伍,让人怎能不留恋。现如今,在东北农业大学兽医外科的团队里,每个人都有国家级项目和课题。作为临床学科带头人,除了外科学科,还千方百计帮助内科、产科、中兽医等学科的年轻教师上科研项目、使更多人进入国家队。多年来他所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不仅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而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好评。截止目前,王洪斌已经培养了学术型研究生176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37名,博士研究生39名。另有博士后出站人员11名。遍布我国东、西、南、北、中全部七个大区的近30所高等学校,很多人工作在华中农大、华南农大、西北农林等国内著名高校。目前已经有多位成长为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珠江学者、万人计划、省部级特聘教授等,有的还任职厅局级领导岗位,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扩大了东北农大在全国的影响力。

看着自己的学生不断成长成才,在欣慰之余他并未停止前进的脚步,还在为东北农业大学争创双一流、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奋斗着。王洪斌认为,要发展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人才是第一位的,要留住人才和团队。作为东农的一员,每个人都应该做好自己。身为学科带头人要带好学科团队,身为教师就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只要每个个体的工作都做成一流的,学科才是一流的,大学才是一流的。

不忘初心,擎旗再展新篇“过去人们对兽医的印象大多只是保证动物正常生存不得病,为‘六畜兴旺’保驾护航。在当今时代,动物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了动物产品的安全和人类的健康。”王洪斌表示,兽医的职责越来越重,既要保证动物健康,又要保证动物产品的健康,除食品卫生、产品残留、圈舍卫生的检验,还肩负着人畜共患病的防控与治疗,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更重了。

多年来,他所带领的学科在科研方面一直处于国内同类学科的前列,在动物麻醉和微创手术、兽医信息学、小动物医学等诸多科技前沿领域取得了成果。他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示范项目、国家农业成果转化基金、国家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黑龙江省重点攻关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他完成的科研项目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6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科技论文316篇,其中60多篇被SCI、EI等国际权威检索工具收录。撰写了我国首部动物麻醉方面的专著《现代兽医麻醉学》,以及《兽医外科学》、《奶牛、鸡疾病智能诊断与治疗》、《犬病诊断和防治》等科研和教学专著11部。

“要在黑龙江、在东农工作一辈子!”这是王洪斌对事业的信念,也是对恩师、对母校的最好回报。三十多年来,兄弟院校、科研院所多次开出优越条件,诚心相邀,王洪斌都会将这句话立在他们面前。不是对这些条件不动心,只是明白一个最根本的道理:“我要是走了,上对不起老先生,下对不起我一手带出来的学生,没有办法向任何人交代!”已付出数十年努力的王洪斌,依然在以老骥伏枥的毅力,握紧兽医学科这杆大旗,伫立在全国兽医学科的前列。

上一条:江连洲
下一条:单安山


Copyright © 2020 东北农业大学教务处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教务处官方公众号